“孩子,離遠點兒”,這是宋工最常囑咐我們的一句話。我們的帶教師傅宋工,是一位今年即將退休的老師傅,親切、隨和是宋工給我們組員留下的初印象。但隨著交流的深入以及午間聽宋工同我們嘮家常,對這個前輩,更是多了很多敬佩,由此想分享兩個故事。
四分廠的車間,層高是八層,高68米,我們在隨宋工參觀煉鋼工藝流程時,跟著他由8層向下走過兩次。8層整齊放置著增碳劑、粒鐵等合金下料時所需的材料,7層則陳列著1-5號稱量斗,再往下我們看到了T6皮帶以及匯總斗、回收斗的真實面貌。宋工告訴我們,在沒有安裝貨運電梯的年代,他養(yǎng)成了上、下午各巡邏一次的習慣,時至今日,他依舊如此,因為他覺得,爬上爬下正好鍛煉,這是他臨退休前最不舍的地方。這是專業(yè)并深深熱愛工作崗位的宋工,在他身上,我感受到了最真摯的老黃牛精神,吃苦、勤懇、樂觀且奉獻。
四分廠食堂因為飯菜而在學員內部頗有“名氣”,但正是因為去了四分廠食堂,才感受到了人生百態(tài)。頭戴安全帽,身上穿著已經沾滿污漬的帆布衣褲,手戴已經磨破的帆布手套……在北京,我已經很久沒有看見一大批農民工同時出現(xiàn)在眼前了。“孩子,你現(xiàn)在看見他們能坐在室內食堂吃飯覺得他們苦,你要是看到去年冬天因為疫情防控,他們蹲坐在室外啃著冰涼的饅頭,心里會更不是滋味兒……”這是善良并充滿共情能力的宋工,在他身上,我感受到了最簡單真誠的同理心,看得到人生悲苦,并具有不動聲色的柔情。
這是我們的帶教師傅宋工,堅守在鞍鋼總廠四分廠一輩子的老師傅。雖臨近退休,但依舊以“勿言牛老行苦遲,我今八十耕猶力”的老黃牛精神,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。(股權運作事業(yè)部 周凌云)